返回首页
——访上海东华大学校长 徐明稚
徐明稚说:“农村插队的那段生活和学习经历,已经成为我一生重要的记忆,在江西的十年,不仅是给了我,也是给了我们这代人很多的人生的财富。我们把青春和热情播撒在了那片红土,她回报了我们心智和体力的成熟,她让我们在后来的日子里,有足够的勇气、决心、意志和能力去面对一切的困难!”
来源:2012年第二期《桥》刊   作者:薛礼波   设计制作:小凤

2004年回到当年插队的流源村

2004年捐赠现场

2004年在曾经工作过的峡江农机修造厂与曾经的同事交谈

2004您流源村小学的同学们夹道欢迎

2007年东华大学毕业典礼

陪同李岚清副总理视察东华大学

他曾经是插队江西十年的上海知青,如今是执掌东华十二年的大学校长。本期《桥》刊记者走进东华,与大家一起走进徐明稚校长的知青岁月。


如数家珍的知青岁月

1951年,徐明稚出生于上海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从小学到初中,他不仅成绩让人羡慕,而且还是个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好学生。1969年,为响应国家“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号召,当时还在上初中的他,年仅17岁就开始了在江西峡江县的十年知青生活。

聊起那段知青往事,我们分明感觉到徐明稚的怀念和珍惜,如数家珍一般娓娓道来。最初的2年是在农村,马埠公社流源大队,每天和农民大哥们一起参加劳动,早出晚归,虽然很苦,但却真实地感受着江西人民的淳朴和勤劳。后来的3年,被上调到了县办的煤矿,在井下做过矿工,在井上为煤矿的建设出力,由于表现不错,被分配去掌管统筹矿上200多人的伙食。徐明稚说,虽然那时候只有初中学历,但是由于在管理大家的伙食工作中表现了一定的管理才能,因此被安排做矿办的财务工作,期间还到吉安党校财务培训班接受过三个月的财会培训。他强调说,“正是这段最基层的财务经历,深深影响了我一生的学习和工作选择。”

再到后来,煤矿倒闭,徐明稚到了县里的农机厂,从钳工、车工干起,再到秘书组、政宣组,一干就是5年。直到国家恢复高考政策后的1978年,才又考入复旦大学经济系工业经济专业,回到了上海。


小伙子,很不错呢,能这样坚持

有一件事,徐明稚至今仍记忆犹新。那是1969年的夏天,他刚去江西的第一年,峡江县组织全县的知识青年去赣江边堆堤防汛。徐明稚和一帮二十岁不到的年轻人,带着工具,挑着行李,从农村步行去县城报道。徐明稚说,从住的地方去县城,要走100多里地,而且要翻越大山。印象特别深刻的是那天雨很大,大家就戴着斗笠,穿着蓑衣,可是由于山路太滑,无数次都是刚爬上去,又滑下来,反反复复,脚上的鞋子被红泥裹了一层又一层。“到后来大家的体力都已经严重透支了,也不知道能不能到达目的地,完全就是凭着一种不放弃的信念和不服输劲在支撑着、坚持着,后来终于按时间赶到了赣江边”。

之后这帮年轻人就天天在洪堤上挑泥修堤,天很热,徐明稚赤着上身,穿着短裤,戴着眼镜,和大家一起干了一个多月。到最后同行的50多名知青和当地农民都病倒了,徐明稚却坚持了下来,不过也瘦了一大圈。当时峡江县的白连祥县长到堤上来视察,看到又黑又瘦的徐明稚,拍了拍他的肩膀说“小伙子,很不错呢,能这样坚持!”徐明稚告说,“这件事对我人生影响很深,它使我认识到一个人在体力上的潜力,其实人这一生没有什么过不去的山,关键是能不能吃得了苦,能不能咬牙坚持,很多困难,只要意志坚强总能逾越。”


挖掘潜力,学习要有信心、下决心、下狠心

不管是在江西插队,还是在复旦读书、工作,徐明稚对知识的追求从未停歇。插队的时候,繁忙的劳动和工作之余,始终坚持读书、学习,这也成为他没上高中,但却能从80取1的高淘汰率中直接考入复旦的重要原因;在复旦,徐明稚一心扑在学习上,不论寒暑,每天5点就起床学习英语,四年里,他始终是班上最优秀的学生之一。82年毕业后,从复旦大学财务室的一名普通科员,到副处长、处长,再到校长助理、副校长,徐明稚在每个岗位上的每一天都勤勤恳恳,踏实尽责,用他自己的话说,“现在的年轻人,不管是工作还是做人,不要有患得患失的思想,一定要保持激情,只要努力,就一定会有属于你自己的一片天”。

在复旦财务处工作期间,时任复旦大学校长的谢希德看到了他的潜力,决定送他去美国留学深造。于是在 1985年,徐明稚来到了美国阿拉巴马州立大学,攻读工商管理专业。这是一段难忘的“磨砺”,刚到美国,语言和文化的障碍是摆在了徐明稚的面前的首要难题。学习LOTUS123(Excel的前身)时,美国的同学都有计算机基础,所以老师只用了2节课就讲完了整本书,可徐明稚在国内没学过电脑,更不懂如何使用电脑上的工具,即便是课后他又去别的课堂听了好几次,可还是弄不懂,只好在课后去啃那本200多页的教课书,从零开始,用比别人多几倍的时间一点一点地学,最后也顺利通过了考试,并且以优异的成绩拿到了学校的奖学金。徐明稚感慨地说,“美国的求学经历,让我明白了人在智力上的潜力,现在的同学们之所以有时候觉得自己学不好,主要原因在于不相信自己的能力,不能充分挖掘自己的潜能,学习只要有信心、下决心、下狠心,就一定会有质的飞跃”。


红土地给了我一颗感恩的心

其实87年徐明稚读完MBA课程后,他所在的学校希望他留在美国继续攻读博士学位并提供了奖学金,还给谢希德校长去函表达了此意,同时国内也有一家外资企业,给他发来了30万年薪的聘书,不过这些都被徐明稚一一回绝,当时他心中的想法只有一个:“既然谢校长希望我马上回去,为了对我有知遇之恩的谢希德校长,我就应该回去;同时我要回去,也是为了我所深爱的祖国的教育事业”,就是在这样一种感恩情怀和爱国信念的驱使下,徐明稚又回到了祖国,并且一直在高等教育的道路上孜孜以求,默默奉献。

恩情在心,徐明稚多年来始终挂念着第二故乡的父老乡亲,挂念着第二故乡孩子们的学习生活,并且在教育教学和诸多方面支持着第二故乡的发展。他动员泰耐克集团等社会各界,为改善江西孩子们的教育环境尽心出力,捐赠和出资30余万元,用于江西峡江县流源、何家两所农村小学房舍的修建和电脑课桌的购买等教育条件的改善。徐明稚说,“江西这片土地养育了我十年,更给予了我一颗感恩的心,我有责任,也有义务,为第二故乡的发展做点事。”

采访中,我们还了解到徐明稚校长曾连续两届担任中国教育会计学会副会长,并且3次代表东华大学在教育部直属高校工作咨询会议上,向李岚清、陈至立、刘延东等三任主管教育的国家领导做工作汇报。要知道在这之前,能在中国最高规格的教育工作会议上交流发言,从来都只是清华、北大等全国名校的“专利”,徐明稚能凭借出色的治校才华和兴校成绩获得这一荣誉,是他个人治校方略和管理水平的体现,更是国家对东华大学累累硕果的肯定。

采访即将结束时,徐明稚说:“农村插队的那段生活和学习经历,已经成为我一生重要的记忆,在江西的十年,不仅是给了我,也是给了我们这代人很多的人生的财富。我们把青春和热情播撒在了那片红土,她回报了我们心智和体力的成熟,她让我们在后来的日子里,有足够的勇气、决心、意志和能力去面对一切的困难!”

徐明稚个人小档案:

徐明稚,东华大学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高级会计师。目前兼任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委员、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教育会计学会顾问,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理事,教育部科技委委员和管理学部委员,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特邀副会长、上海振兴江西促进会副会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