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的插队生活,我所经历的精神磨练和苦难锻炼,对我的整个人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回沪以后又是七年在瑞士的留学生涯中,身处异国他乡,我深深地体会到了远离祖国的苦闷、孤独和无助,每当夜深人静,一种强烈的失落感和思乡怀袭上心头时,我总会想起曾经在江西插队的日子,是知青生活的种种磨砺,让我有了足够的勇气和信心去面对人生中的一切困难。”
8月2日下午,当《桥》记者走进上海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副主任孙常敏办公室的时候,那一段珍藏在他心中已达35年之久的知青往事也正向我们缓缓展开。
难忘知青苦
位于黎川西南面长兰山上的西城公社樟源大队,被称作是全县最贫穷、最困难、最偏远的山村,据说那是一个“连当地的镇书记5年都没有去过的地方”,而孙常敏就在这里度过了自己长达八年的知青生活。他至今还清楚地记得第一天插队的情形:“从县城到大队有130多里路,除了最开始的50里可以通车,后面的80多里山路都是步行,我们从天蒙蒙亮时开始出发,直至深夜,一支由32名年轻人组成的队伍仍沿着曲曲弯弯的山间小路在山坳里穿梭。”
春寒料峭的三月天,山间的寒气咄咄逼人。孙常敏和同一栋楼里面的年轻人一样,顶着初春寒,喝着盐巴汤,趟着烂泥田,经历着与城市生活完全不同的“再教育”过程。“十六七岁,正是热血澎湃的年纪,农村的条件虽然艰苦,但我们本来就抱着‘劳动锻炼,接受再教育’的信念,在当地又有老表们的帮助和同行知青的相互关心,其实清苦的知青生活也别有一番滋味;而且,我们这一代人脚踏实地、不怕吃苦的精神就是在那段知青生活中形成的。”
难忘老表情
“知青生活已经过去了三十多年,如今回忆起来印象最深的还是那一群朴实、善良、憨厚的江西老表”
交谈中,孙常敏特意提到了当时樟源大队的生产队长——曾桂田,一个忠厚、淳朴、真诚而又正派的基层干部。孙常敏回忆说:“因为担心我们不能适应当地的劳动生活,他几乎每天早上都会来看望我们,询问我们的身体情况,关心我们有没有生病;对于我们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他都会竭尽全力、诚心诚意的帮助我们;在劳作中,他手把手向我们传授播种、插秧、割稻等各种劳动技能;在生活中,他又用自身的勤劳和坚毅让我们学会了苦难中的坚持。”孙常敏至今仍能记起曾贵田说过的话:“上海知青千里迢迢来到黎川,不容易啊,我们要尽量照顾好你们的生活。”心与心的交融,知青与老表结下的浓浓真情,如同高山流水。
难忘红土恩
从义无反顾的插队知青到学有所成的海归博士,从未经世事的懵懂少年到阅尽人生的慈祥长者,回忆起当年的红土岁月,我们真实地感受到了孙常敏言语中饱含的留恋。说到知青生活对他一生的影响,孙常敏感慨万千:“八年的插队生活,我所经历的精神磨练和苦难锻炼,对我的整个人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回沪以后又是七年在瑞士的留学生涯中,身处异国他乡,我深深地体会到了远离祖国的苦闷、孤独和无助,每当夜深人静,一种强烈的失落感和思乡怀袭上心头时,我总会想起曾经在江西插队的日子,是知青生活的种种磨砺,让我有了足够的勇气和信心去面对人生中的一切困难。”
时光荏苒,八年的知青生活早已成为一段宝贵的人生财富,如今孙常敏也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反哺着第二故乡的发展。他带领上海市人口计生委和市计生协会开展“幸福工程”项目,支援黎川农村公路等基础设施的修建;为西城乡捐资建设希望小学,改善了当地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工作、学习环境;2010年春节前,在孙常敏的努力下,“幸福工程”为修建长兰山通往西城乡的公路捐助资金10万元,过年前还专门给长兰山的困难家庭寄去了每户1000元的过节费。
岁月流逝,记忆难封。那些难忘的知青往事,那些可爱的老表乡亲,那片难舍的红土深情,无论珍惜、怀念,抑或是感恩,都深深地刻在了一个叫黎川的江西小城。
孙常敏个人小档案:
孙常敏,1952年出生,1981年毕业于上海华东师范大学,1988年赴瑞士苏黎世大学学习并于1994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曾任上海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发展研究所所长,现为上海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党委委员、机关总支书记、副主任,上海市计划生育协会常务副会长,并兼任上海社科院博士生导师和上海人口学会会长等职。其所撰写的《中国人口政策与人口发展》一书曾获得国家人口计划生育委员会和中国人口学会共同颁发的中国人口科学优秀著作二等奖;论文《全球范围内的城市化与城市发展》、《上海流动人口现状与展望》等曾荣获上海社会科学院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