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经历虽然是短暂的,但我永远都不会忘记那段日子,不会忘记艰苦但充实的兵团生活,更不会忘记关心和帮助过我的江西人民。”回忆四十年前的知青生活,浦东新区人大常委会办公室主任穆燕萍向《桥》刊说出了内心的感慨。
1970年4月16日,为了响应“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号召,当时还不到17岁的穆燕萍就和一群刚刚中学毕业的热血青年一起,离开了繁华的上海,信心满满地来到了鄱阳湖畔的鲤鱼洲,在江西生产兵团九团六连开始了他们“大有作为”的难忘生活。
初到兵团,农村和城市生活的巨大反差让知青们一下子傻了眼。“到处都是一片荒凉,没有汽车、马路、楼房,只有田野、小道和草屋。”随着话题的打开,穆燕萍插队的往事也在记者的眼前铺展开来。六连是个大学生连,知青们刚开始住的地方是一间泥胚草屋,地上放着几张木板床,那就是她们的宿舍。“随着天气慢慢热了起来,各种蚊虫越来越多,我们每天白天在田野里劳动,晚上还要和蚊子、牛苍蝇战斗。”回忆初到兵团的日子,穆燕萍说:“一开始,饮食不习惯,饭菜偶尔是馊的;方言听不懂,和老俵们说句话要比划半天;农活不会做,大家甚至连农具都不认识。我们每天天不亮还要空着肚子挑几十块砖赶七八里的山路。”
兵团生活陌生而艰苦,但一心想着“绝不落后”的穆燕萍没有退缩半步。跟老俵学劳动、学方言、学生活,穆燕萍付出了比别人更多的努力。一次割稻时,因为太过疲劳,镰刀划伤了她的手拇指,小半个指头被割了下来。“轻伤不下火线,当时也没想太多,作简单包扎后就又继续干活,晚上回去后我才发现手上全都是血,而这个手指现在每到冬天就会作痛。”熟能生巧,勤能补拙,肯吃苦的穆燕萍后来成了全连割稻最快的战士之一。“别人能做,我们也要做到。”就是凭着这股不服输的韧劲和勤奋,穆燕萍相继担任了连里的农科班副班长和武装班班长。当地的老俵说起穆燕萍,不由地赞叹说:“你们上海姑娘看着娇气,做起事来一点也不含糊。”
在交谈中,穆燕萍向我们介绍了一个叫“老李伯”的老排长。老李伯名叫李细村,是土生土长的江西农民。朴实、能干、真诚、热心,在穆燕萍的记忆中,她能在那么短的时间里适应连队生活,离不开老李伯的帮助:“刚开始自己既不会插秧也不会割稻,是老李伯手把手地教我;自己担子挑不动,老李伯到目的地后常常又转回来接过我的担子。”直到今天,穆燕萍仍能清楚地记得老李伯当年对自己的鼓励:“小穆,你和其他知青不一样,你什么都肯学,也很用功,不怕吃苦,将来一定会有出息。”“在他老李伯的身上,穆燕萍看到了江西人民的质朴与伟大,更深深感受到了江西人民对上海知青的呵护和关爱。
从刚开始的不适应到后来评上优秀,时常受到指导员表扬,穆燕萍在老俵和战友们的帮助和自身的努力下,完成了从城市学生到兵团战士的转型。她的吃苦精神、坚韧意志和责任意识也逐渐养成。而在劳动之余,她没有忘记对学习的坚持。每天的日记一气呵成,劳动过程的点点滴滴,兵团生活的酸甜苦辣,班长排长的无私帮助,老俵老乡的丝丝恩情,在穆燕萍的日记中都被记录一个个详细而生动画面。随后的日子里,兵团领导慢慢发现了穆燕萍文学基础,就把撰写连队总结报告、学习报告等任务放心地交给了她,穆燕萍的学习能力、语言能力、组织能力,也都在这一次次的实践中锻炼提升。“干得不错,是个当领导的料!”连队的指导员给了穆燕萍这样的评价。
耕耘才有收获,回沪后的穆燕萍始终没有放慢追寻知识的脚步。通过工作之余的挑灯自学,她不仅恶补了初中和高中的文化知识,还顺利读取了中央电视大学法学专业和管理学的本科学位、社科院的法律硕士学位。从1974年回沪担任黄浦区龙门街道办事处干事,到后来的司法助理员、街道办事处副主任,黄浦区地区办副主任,再到担任浦东崂山路街道办事处主任、浦东新区司法局副局长,直到自2000年起担任浦东新区人大办公室主任至今,穆燕萍在不同的角色转换中,始终兢兢业业、热情付出。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穆燕萍不仅严格要求自己提高专业素养,也十分注重和下属以及基层百姓的交流。她说:“凡是有所作为,有所建树的人,都是和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的人,我们做基层工作,做组织人事工作,只有真正走近下属,贴近百姓,才能察民情、知民声、悉民意,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把工作做深、做实、做到点子上!”
1990年,党中央和国务院同意上海市加快浦东地区开发,在浦东实行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某些经济特区政策。时任崂山街道办事处主任的穆燕萍,也积极投身到了浦东开发建设的浪潮之中,并为浦东的发展作出了自己的奉献。为了辖区内新上海房子城的18栋单体建筑动迁工作的顺利开展,穆燕萍倾尽全力,她坚持“矛盾不隔夜”,白天在单位上班,晚上带着同事们挨家挨户的讲政策、做工作,常常工作到深夜,解决了许多动迁矛盾,她用自身的行动见证并推动着浦东的腾飞。“那几个月虽然很辛苦,但只要看老百姓动迁的问题一个个被妥善解决,看到浦东发展中的困难一个个被克服,就觉得再苦再累也值得了……”
岁月流逝,知青无悔;颜容虽改,乡情难忘。老排长的谆谆教诲,挥洒汗水的红色大地,围炉学习的欢歌笑语,曾经的一幕幕感动仿佛就在眼前。如今,穆燕萍也正在用自己的行动回报着故乡的恩情:为江西困难学子入沪就学提供帮助,为农场贫困家庭来沪求医牵线搭桥,为第二故乡在沪推介出谋划策。对于来自老第二故乡的求助,只要能力所及,她总是尽心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