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共产党人好比种呀子,人民好比土地;我们到了一个地呀方,就要同那里的人民结合起来,在人民中间生根开花……”从到江西当知青的年代开始至今,这首经典红歌陪伴了柴俊勇已有四十多年了,今天再一次唱起,依然是那么激动!那么深情!歌声里,充满着他对党的忠情,对人民的感情,对工作的激情!与此同时,他心中涌动着的对江西的阵阵思潮,伴着这首红歌《我们共产党人好比种子》,带着我们顺着《桥》的方向,奔向往日的江西——红土地!
江西,这片他曾经在此奋斗过的红土地,他永远不会忘记。在那里,他接受过艰苦的知青农工锻炼,接受过共产党先进教育的洗礼,是党引领他一路走来,从走进共青团、到加入共产党、再到后来的步步提干当官,都离不开红土地人民的养育和党的培养。就在红土地奋斗磨练的那段岁月里,他的“三情”:对党的忠情、对人民的感情、对工作的激情,早已在心中深深地扎了根!
从江西到北京、再到上海,在从事这么多年的团、党政工作中,经历过知青磨练的柴俊勇对党的群众路线和指导方针是最深有体会的。他说,不管在哪个年代,“群众”始终是第一位的。不管是战争时代,还是我们知青年代,到今天改革开放我们提倡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党的“群众观点”是被实践证明过了的生命线。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怀着对党的崇敬和忠诚,柴俊勇在实际工作中,都牢记党的教育和指导,每每做事都坚持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
在江西,他能和当地的群众百姓打成一片,处处为民着想,为民办事。回到上海,他也不忘“群情”,他回沪从事的很多工作都是与群众百姓非常相关的,比如他在担任上海市委政法委秘书长、上海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办公室主任、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期间,他经常要深入到群众中来了解民情,化解群众矛盾,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在处理这些纷繁的事务工作中,最让他深有感触的是在前些年处理的江西“垦民”和“军工”问题。据柴俊勇回忆,在上世纪50至70年代,为了解决济救一些贫穷户,解决城市困难,曾提出“我们也有两只手,不在城里吃闲饭”的号召,支援兄弟省市社会主义建设。当时由上海根据中央统一安排,有组织、有计划地向兄弟省区输送了大批建设者。其中被输送到江西的“垦民”就有两万多,他们在江西开荒种地,参与江西的生产建设,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当然,还有那些从上海迁移到江西的军工企业,他们在江西经济发展史上的贡献也是很大的。然而那个年代过去了,当年历史遗留的那些“垦民”以及那些随军工企业迁移到江西的职工,他们有的扎根留在了江西,有的回到了上海,但他们大部分生活依然贫困,无论是生活经济、还是子女读书就业等问题没有解决,也由此引发了一些社会矛盾。比如,他们群体性上访等。面对这种情况,柴俊勇深知群众工作的重要性,不管是出于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职责,还是心中那个根深蒂固的“江西情缘”所在,他都决定帮助这些弱势民众。当时担任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的他,怀着对这些群众的理解和体恤,不辞劳苦地通过多方面调研,写了一份关于历史遗留群体矛盾的思考和化解建议,并专门就如何妥善安置解决江西“垦民”和“军工”问题向上级领导(时任上海市委副书记孟建柱,后调到江西担任省委书记)作了汇报,同时,他也积极地与江西省政府副秘书长、省政府驻沪办主任邵业鹏联系沟通,两人志同道合,邵业鹏也为此事向江西政府领导积极汇报,通过这沪赣两位副秘书长的牵线搭桥,促进沪赣双方政府的沟通协调。双方政府高度重视,并就解决“垦民”和“军工”问题达成共识,由柴俊勇代表上海市政府、邵业鹏代表江西省政府签署了关于保障“垦民”和“军工”生活问题方面的协议。江西省政府还为此成立了“垦民办”,建立了定期协商工作机制,和上海有关部门配合做好登记及资金发放工作。通过双方政府相关政策措施的执行和落实,两地“垦民”或是“军工”的矛盾大大化解了。柴俊勇说,尽管当时的政策和措施还没能一下子惠及到所有“垦民”或是“军工”,但随着政府努力推进和政策不断改善,这些年来,“垦民”与“军工”的情绪和行为也越来越缓和,他们和政府的矛盾也慢慢化解。能够促进“垦民”和“军工”问题的圆满解决,能够达到如此效果,柴俊勇是感觉比较欣慰的,因为心中那座沪赣之“桥”已搭起,能够为群众办实事是他为之快乐的事情。爱党、爱民、爱工作,这些思想情操是促使着他要做这些事情。
虽然离开江西多年,但他对江西的感情未曾改变,如今提到红土地,他是何等感念!他说,在江西军垦农场磨练的那段刻骨铭心的经历,是他人生当中一笔宝贵的财富,使他受益终身!也正是由此,他的“三情”才如此根深炽热!对党的忠情、对人民的感情、对工作的激情永驻心中。这就是柴俊勇,一名以民乐为乐的党员知青。用他的知青老朋友、《新民晚报》记者朱大建的一句话形容:“他身上的知青情结仍然浓得解不开化不开,他是永远的知青,永远的理想主义者。”
柴俊勇个人小档案:
柴俊勇是69届上海中学生,1970年4月到江西生产建设兵团九团当农工,很快脱颖而出,成为九团2800个上海知青的代表性人物,20岁出头就当上了九团的党委委员、团委书记。1978年调到北京团中央工作。1982年回上海,先后担任团上海市委宣传部部长、上海市委政法委秘书长、上海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办公室主任,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现任上海市政协委员、市政协学习委员会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