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访上海同华特种土木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坦贤博士

“我希望能通过我们的讲学,让家乡的孩子明白做人不能妄自尊大,但也不能妄自菲薄,让我们及下面的一代代都记住:我们兴国人还行!同时,我们应该利用上海在沪赣人的资源成立一个专门支持家乡发展的智库,这个智库的主要功能是为促进沪赣两地合作共赢牵线搭桥,为家乡选择更好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思路建言献策,同时这个智库还应该肩负起正确引导家乡学子人生之路的重任。”

来源:2012年第三期《桥》刊   作者:一波   设计制作:小凤
张坦贤博士与广东省政协主席黄龙云工地现场交流 张坦贤教授与广西自治区书记郭声锟合影 张坦贤接受ICS频道采访

神通广大的孙悟空,无法移开如来佛祖压在身上的大山。可现实生活中有一个人将重达6000多吨的优秀历史保护建筑斜向爬坡移动了57.48米。这里没有神话的虚构,这项移位工程震惊了中国和世界,被业界和媒体称为“中华第一移”。

变化无穷的孙大圣,好不容易变成了一座小寺庙,却在庙后面露出了尾巴,让二郎神逮个正着。可凡尘世界里有一个人将一座见证中国近代工业发展进程的巨型老工业厂房,在不增加建筑高度的前提下,在老建筑“肚子里”,生生由十层变成了可使用的二十层。这里没有神话色彩,这项改造工程震惊了中国和世界,被业界和媒体称为“中国第一改”......

这位屡屡创造被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等众多海内外媒体和业界称为“建筑奇迹”的“大圣”,很少人知道他是来自著名“将军县”兴国县的江西老俵,毕业于同济大学的张坦贤博士。他用同济的动力、将军的魄力,作为设计和施工的总负责人创造了特种工程的一个个“中国第一”、“世界前所未有”和“世界史无先例”。

张坦贤身上有着太多让人钦羡的光环。我们曾在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国际频道、东方卫视、上海电视台外语频道、第一财经、香港翡翠台和人民日报、解放日报、文汇报、广州日报、东方早报、羊城晚报等多家新闻媒体上看到他的故事。得知《桥》是一本深化沪赣友谊、促进两地发展的刊物,数十年来始终有着浓郁故乡情结的张坦贤,推迟了凤凰卫视的节目录制,百忙中欣然接受了《桥》记者的采访。

家乡哺育,思情永记

张坦贤现已是一位在国内外业界享有较高声誉的大名人,对现在的成功所言不多,更多的是感恩父母的身教、老师的言传和家乡的哺育。他从小喜欢读书的故事,在家乡留下了一段段佳话,他说酷爱读书与他爸爸的熏陶有一定的联系。蒋经国从赣州行署专员位上逃往台湾后,共产党在赣州办了个干部培训班,他爸爸作为有些文化的秀才选为班长。张坦贤说:“我十分敬佩爸爸,他的一生虽然很不平坦,但留下了不少传家的墨宝,说他一生都是喜欢读书一点不为过。”

张坦贤之所以学习和工作都是“拼命三郎”,与他母亲的身教分不开。他说:“我的记忆中,母亲一生都是极其操劳忙碌的。妈妈种的萝卜、红薯帮助了不少上世纪60年代饥饿难捱的乡亲,尤其一对姓吴的孤儿兄弟。让我一直痛彻心痱的是,母亲80岁那年与我们通最后一个电话时,她先是讲花生、豆子收了多少,养了多少鸡,当说完杀了一个大鹅要带到上海给孙子吃这最后一句话时,无任何先兆地立刻倒下了,因为中风直至过世也没有再醒过来。回家看到满楼的农产品时,我泪如雨下!”。虽然张坦贤曾劝过父母无数次要多休息,每每无效,但勤劳、善良的秉性这些骨子里的传承,为社会成就了一个硕果累累的行业国家栋梁。

“家乡小学到高中的老师,虽然处在凭老茧上大学的年代,但是他们把知识和做人的道理毫无保留的传输给了我们,一生都感激他们!”,张坦贤回忆道,并报出一连串让他感恩一辈子的老师的名字。1977年15岁高中毕业的张坦贤,至1978年12月入学,做了1年半地地道道的农民。乡亲们怕15岁的孩子累着,选他当了生产队的记工员。大队干部为了培养他,16岁时当上了大队团支部书记。乡亲们的照顾和培养他铭记在心中。

“想起一生累到死的勤劳父母,我工作没有不拼命的理由;想起家乡老师的辛勤培养,以及整个高中未考取但很聪明的同学(全年级只考取我一个人),我没有不一直发奋读书的理由;想起乡亲们及大队干部的信任和期盼,我没有不努力学习和工作以便更好地有能力回报相对落后的家乡的理由”,张坦贤发自肺腑的话语,掷地有声!

“野蛮”求学 “学”“术”全能

张坦贤博士的求“学”的经历用“野蛮”来形容再贴切不过。1978年起到攻读完博士历时20余年。硕士和博士都是工作几年后在同济读的,一方面是为了赚钱,赚钱至少可解决两方面问题,即自助学习和独立资助父母生活,另一方面可积累工作经验,到校学习后真正知道为什么而学。尤其硕士、博士都是带着问题去读的,硕士是在设计院工作11年后去读的,研究的是超高层建筑控制侧移的问题,是国内第一次较系统地论述和解决了超高层建筑控制侧移的问题,其成果分别在第五届国际高层建筑学术会议和第二届中日英港澳台建筑结构学术会议上宣读,成果分别被国内、以及台湾101大厦和日本等超高层建筑的设计中参考与应用。针对国外经验以及我国近几十年暴增的新建建筑和桥梁工程,以及众多的古建筑急需维修保护的问题,张坦贤在同济大学攻读博士学位,解决了国内外该领域急需解决的几个前沿应用问题和相关理论的建立。“结构工程的硕士和博士,尤其是攻读同济大学的,肯定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更不是为了图个虚名,目的就是希望通过科研攻关解决实际问题。”张坦贤说。

通过工程实践中发现的问题,经过刻苦攻关,张坦贤博士取得了就是全职在校的教授,一生也要付出十分艰苦努力才能完成的一大批科研成果:主持和参与了五个国家重大科技支撑计划攻关项目,作为主要起草人参与编制了行业的七部国家规范标准,作为第一、第二完成人申报和获得了四项国家发明专利及五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作为第一完成人在全国学术会议上,国内外首次宣读了其开创和建立的“运动加固学”的理论和科研实践等成果......

建筑工程行业的“术”,其主要工作范围分为设计、施工和监理。张坦贤博士在这三个领域,都持有国家顶级的执业资格并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结构设计他是国家首批一级注册结构师,施工他是国家一级建造师,主持完成了包括“中华第一移”、“中国第一改”、“中国第一样板”等众多工程的设计和施工,并分别担任施工企业总经理和设计院院长。此外他还担任过监理公司的主要负责人,是国家注册监理工程师。

因此他在理论研究上像一个教授,他在实际工程中更是一个资深的结构设计师、项目管理和施工工程师。理论和实践如此完美结合的背后,是他付出的超常劳动。“疯狂掠夺时间,疯狂燃烧生命,一辈子干三辈子的活”,张坦贤百战归来依然锐气不减,就像一块无尽能量的煤炭,炽烈地燃烧着,为社会的文明和进步奉献着他的才华和生命。

全国建筑物鉴定与加固技术交流会黄山会议发言
张坦贤教授接受新华社采访
公司总经理接受中央电视台记者采访

特种工程,中国第一

张坦贤博士不仅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由他作为设计和施工总负责人主持完成的特种工程,创造了众多的“中国第一”。

由巨型老工业建筑改造成创意园的上海法兰桥创意园10号楼,不仅单体体量大而且层数、建筑高度和结构高度均创造了国内第一,这些创造第一的高度、层数以及多次改建造成的不统一的多种结构形式,必然在抗震要求、结构安全和功能实现上成为了老工业建筑改造成创意园难度质的飞跃的国内第一。这个中国第一通过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罕见的长篇幅的播报,为国家的节能环保事业做了一个十分好的鲜活的示范例证。张坦贤博士在报道中有理有据的敢说,给了当今社会疯狂追求GDP、不顾百姓死活大拆大建的官员一记响亮的耳光。这个报道也常成为全国各地媒体和百姓,揭露和批判这些严重影响社会和谐的丑恶现象的有力武器。这个中国第一把十层已使用了几十年的老工业建筑,在不增加建筑高度的前提下,增加了一倍的可实际使用面积,而且还可以同新建建筑一样具有50年的设计使用寿命,为业主和社会创造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新华社等多家电视媒体,文汇报和东方早报等多家报纸以及新浪、搜狐和网易等门户网站都集中进行了全方位的新闻报道,被业界和媒体称为“中国第一改” 。

上海市原民立中学四号楼是具有90年历史的上海市优秀历史保护建筑,石库门是上海的记忆,此移位工程对于保留上海的历史记忆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重达6000多吨且经过90年历史苍桑的巴洛克风格的底层大空间砖木结构,不仅需要斜向斜坡爬行57.48米,还要克服在她四周日夜赶工的世博地铁13号专线施工的重型机械设备产生的震动影响,移动过程中还要整体经过一个砖砌的简易防空洞的顶部,这样复杂的施工环境和技术难度,国内外尚无先例,古建筑砖木结构移动的面积和高度也是国内外之最!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新闻频道、国际频道、新闻30分、上海东方卫视、上海电视台外语频道、香港翡翠台和人民日报、人民网、新华社、文汇报、广州日报、羊城晚报、东方早报,以及各大门户和政府网站等众多媒体,报道该工程创造了“建筑奇迹”、“世界古建筑移位历史上史无先例”,“施工难度在世界古建筑移位历史上尚属首次”,“中华砖木古建筑第一移”。在国内外产生了重大影响。

“文远楼的节能改造,就是为了综合运用生态技术,为今后世博会老厂房节能改造做试点。”担任着上海世博会总规划师的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吴志强说。作为全国老建筑节能改造的样板、“生态世博”先行示范项目,“历史保护建筑的生态节能改造在我国尚无先例,文远楼可以说是创此先河”。中国房地产报、上海青年报等媒体以“同济文远楼:老建筑生态节能改造的“样板间””作了报道。被业界称为节能环保改造“中国第一样板”。

此外,张坦贤博士是国家和上海市特种工程领域的重要组织和参与者之一,是全国建筑物鉴定与加固标准技术委员会委员,上海市建筑物鉴定与加固标准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执行秘书长,国家唯一建筑移位技术研究中心——同济大学建筑物移位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

反哺家乡,“软硬兼施”

聊到江西如今的发展,张坦贤博士说:“家乡是我们的根,家乡的建设和发展一定要尽自己的绵薄之力”,张坦贤博士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家乡的召唤就是命令”,他不顾一切丢下外面的事情,回家乡参与的建设就有三条路和一所学校。兴国县境内56公里的319国道是江西省首次由县级单位主持完成的国道,张坦贤应县政府相邀担任该项目的总监,组建了30多人的团队,二年时间高效完成了任务,时至今日,从319国道进入和走出县境的人,明显感觉到兴国县境内的路况好很多。兴国县城到火车站的“将军大道”,1997年春节回家探亲,相关领导知道后请他进行规划和设计,寒冬时节他自己亲自操经纬仪、水准仪测量,并完成了规划和设计。湖溪村出乡道路,一边争取县里支持,一边自己带头捐款,从设计到施工全过程一直在现场主持完成,人民网对此还进行了报道。家乡的一所小学两次维修,他既免费设计,还捐款捐课桌。“家乡的事无小事”,张坦贤把家乡的事真正看成大事,认认真真,默默奉献。

张坦贤既关心家乡的硬件建设,更关注家乡孩子们的成长。他常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他更希望通过自己的点滴努力提升家乡发展的“软实力”。张坦贤博士说“我一直想有机会在家乡当一至两年的全职乡村教师”,这个情结和梦想,由于几个公司的事务和科研工作的繁忙,一直未能成行,所以他转而想组织事业有成的兴国籍同学、同事和朋友回家乡讲课,他说“我们兴国人杰地灵,古有唐中书令钟绍京,宋理学诗文家李潜、李卿、李仆父子兄弟七进士,明史学家吕复等;近代、当代人才更是群星璀璨:有谱写《长征组歌》能文能武的总政主任肖华上将、军法上将陈奇涵、总后主任邱会作、空军司令吴法宪、抗美援朝第一个进朝先锋军和最后一个退朝时殿后的军长、后来的北京卫戍区司令温玉成等54位共和国开国将军,一个县的开国将军占全国1000余位将军的近1/20,兴国人民做出了何等的牺牲又是何等的光荣和骄傲啊!我希望能通过我们的讲学,让家乡的孩子明白做人不能妄自尊大,但也不能妄自菲薄,让我们及下面的一代代都记住:我们兴国人还行!”

“同时,我们应该利用上海在沪赣人的资源成立一个专门支持家乡发展的智库,这个智库的主要功能是为促进沪赣两地合作共赢牵线搭桥,为家乡选择更好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思路建言献策,同时这个智库还应该肩负起正确引导家乡学子人生之路的重任。”张坦贤博士的拳拳之心令人感动。

个人小档案:

张坦贤,江西兴国县人,同济大学博士,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国家首批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国家注册监理工程师,国家一级建造师,建筑经济师,同济大学建筑物移位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同济大学兼职博士导师,全国建筑物鉴定与加固标准技术委员会委员,上海市建筑物鉴定与加固标准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执行秘书长,上海同华特种土木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珠海市建筑设计院上海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