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在繁华的都市里享受中国革命的胜利成果,怎么能忘记在祖国的赣南大地,还有那些曾经为党和国家做出过重大贡献和巨大牺牲,如今却仍然生活困难的特殊群体,用我们自己的微薄之力去帮助他们摆脱困境,这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应尽的义务!”
她是慈祥温和的古稀长者,言谈中语辞儒雅,句句善言沁人心脾;她是风雨无阻的爱心名家,为慈善奔走四方,大爱无疆温暖人心;她用行动帮助他人,快乐自己;她用一生推进慈善,福泽众生。她就是本期《桥》杂志的采访对象——促进会名誉会长余慧文。 大爱无疆,为老区全情投入 “今天我们在繁华的都市里享受中国革命的胜利成果,怎么能忘记在祖国的赣南大地,还有那些曾经为党和国家做出过重大贡献和巨大牺牲,如今却仍然生活困难的特殊群体,用我们自己的微薄之力去帮助他们摆脱困境,这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应尽的义务!”谈及此次的赣南之行,余慧文动情地说到。 在采访前我们从马仲器秘书长那里得知,其实本次慰问活动的成功举办,完全离不开余慧文的全力协调和全心组织。凝结深情关心老区群众,肩负责任推进老区发展,余慧文说:“在残酷的革命斗争中,赣南苏区奉献了她许许多多优秀儿女,其带来的创伤至今难以愈合。加上经济投入不足、资源禀赋较差,交通条件闭塞、产业结构单一等因素,经济发展远远落后于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至今还是全国较大的集中连片特困地区。”6月底,她在和赣州市委书记史文清的交谈中,了解到赣南原中央苏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情况,回沪后便立即联动上海市慈善基金会、上海振兴江西促进会和江西驻沪办事处等多方资源,在施德容和马仲器等领导的协同努力下,精心筹办了此次活动。在慰问中,我们看到了余慧文虽年越古稀,却仍为老区发展身体力行,躬身垂范;我们看到了虽正值酷暑烈日当头,余慧文汗湿双鬓但步履未缓,赣情不变。当淳朴的老区人民拿出家乡的花生和鸡蛋等土特产要送给余慧文以表达尊敬和感谢之意时,她的眼眶再一次湿润了:“这是一个有情有义的地方,这里更有一群有情有义的人民,他们淳朴、善良、热情,今时今日,时间虽然已经过去了八十多年,但他们如当年对待红军的真诚让我热泪盈眶。”” 心底无私,十八载慈善躬行 可以说,上海市慈善基金会成长发展的十八年,也是余慧文潜心慈善、默默付出的十八年。十八年前,她不以特殊身份坐享尊荣,却选择走出来为社会服务。十八年里,为引导社会各界支持慈善事业,她多方奔走,毫无怨言。从慈善基金的副会长,到如今为了让更多的年轻人加入到慈善的大家庭中来而主动让贤,却仍然牵挂和关注着基金会走出的每一个脚步,余慧文正在用一生的奉献诠释着慈善的真正内涵。 在余慧文数不清的善行善举中,有两件事让我们印象尤为深刻。一是她对老年救助的竭尽所能。从1994年基金会创办开始,余慧文亲自走访了全市各区县、街道、乡镇办的多家福利院、养老院,掌握了与老年人需求相关的第一手资料。在她的努力下,国内第一个具有世界一流水准的、集居住、医疗、护理、康复等多功能为一体的安老场所——金山区众仁老年护理医院成功组建,老人公寓、老人乐园等一大批惠老项目在上海市慈善基金会的支持下逐一诞生,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二是她为帮助贫困学生家庭而大力推广的“结对帮扶模式”。余慧文说:“我乐意充当受助和资助双方沟通的桥梁。让资助和受助双方一对一结对子,我们通过走访学校、居委会和街道以及家庭准确了解受助学生的详细情况并汇报给资助人听,同时我们还及时把被资助的孩子进步传达给资助方,让资助人动心、放心、开心,从而更多地做善事。”在余慧文的带领和感染下,她身边的亲人、朋友和同事,已经已有几百人加入到了结对帮扶的队伍中。 采访即将结束,聊及多年慈善的最大收获,余慧文说:“这些年来,我真正体会到慈善是一项崇高而伟大的事业,慈善工作让我们广大民众共享到党改革开放成果和互助精神的传承,我们选择慈善就是选择付出。我首先要感谢慈善事业,在推动社会进步的同时,从事这份事业不图回报地付出和牵手牵心的真情中,我感悟到了自己的另一种人生价值,深深地感到纯净付出,帮助他人,这就是真正的快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