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记“小杨热线”负责人、江西安义籍青年 杨茶生

小杨在多年为华泾老人服务的过程中,始终都把他们当亲人对待。不管白天还是晚上,也无论酷暑还是严寒,只要老人来一个电话,小杨就会在第一时间赶去帮助他们排忧解难,十五载风雨无阻。小杨说:“我在这里已经服务了十几年,早已熟悉了每位老人的困难,老人们离不开我,我也舍不得这里的老人啊!孩子和妻子他们都能理解也支持我的选择。”

来源:2012年第三期《桥》刊   作者:子 羊   设计制作:小凤

在今年三月份举办的安义在沪人士恳谈会上,中共安义县县长程建兵曾代表家乡父老向杨茶生一家两代志愿者授予了“五千日夜为社区,江西徐虎耀申城。学习雷锋好榜样,免费维修找小杨”的锦旗。杨茶生是“华泾镇外来优秀务工者”,他的服务团队更是上海市志愿者活动优秀集体,而当《桥》刊就十五年的“雷锋”之路向其提出采访的要求时,小杨却说:“我没有觉得自己做了什么了不起的事,和谐社会里,人与人之间本就应该这样相处;助人为乐是我们的传统美德,帮助别人的同时我们自己也会感到快乐。”

多年不变,像亲人一样服务

小杨就是杨茶生,1993年2月,年仅19岁的他,怀揣着“到大城市干出一番事业”的渴望,离开了安义县石鼻老家,来到了上海,开始了艰苦的创业之路。和大多数安义在沪的老乡一样,小杨也做起了塑钢门窗的生意。在“以一技之长,尽全心服务”为华泾居民提供门窗安装、维修等服务的同时,小杨发现他所在小区的老人尤其是独居老人特别多,而当老人们生活里遇到一些小故障,如水管堵塞、门窗损坏时,常常就束手无策。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小杨想到了远在江西老家的父母,年迈的他们在遇到同样的问题时肯定也特别需要别人的帮助,于是小杨果断决定以免费服务的形式,为华建小区的孤老们提供各类小修小补的帮助。到1997年,他索性挂出小黑板,写上“为人民服务,小杨就在你身边”字样,并开通了“小杨热线”,承诺为社区有需要的困难人群体免费服务。更为难能可贵的是,这一帮就是整整十五年,而免费服务的对象和范围,也从原来华建小区的孤老,扩大到了华泾镇辖区所有的残疾人、军烈属、老人和其他需要帮助的人。

事实上,小杨在多年为华泾老人服务的过程中,始终都把他们当亲人对待。不管白天还是晚上,也无论酷暑还是严寒,只要老人来一个电话,小杨就会在第一时间赶去帮助他们排忧解难,十五载风雨无阻。小杨说:“他们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更需要得到社会的帮助。只要没有特殊情况,我都会在接到求助电话的第一时间赶到他们家里。”同行的吴泾镇党委宣传部副主任冯联清补充说:“小杨每次去老人家里,不但会帮助他们解决眼前的麻烦,还会为他们检查家里的水管、门窗等其他生活设施。镇上的老人只要提起小杨,就都会竖起大拇指,因为小杨早已成为他们安心生活的保证。”记者了解到,现在已经有很多居民放心地把家里的钥匙交给小杨,很多老人也亲切地把他视为亲人。

点滴之爱,温情汇聚暖人心

据不完全统计,15年来,小杨和他的服务团队已经免费服务超过3000人,服务次数超过1万次,虽然每一次服务小杨都只是简单的记录求助者的姓名和时间,但即便如此,这样的小本子也记满了好几本。我们问小杨:“这么多年的服务中,让你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是什么?”,他笑着说:“其实每一次服务对我来说都差不多,因为每一次我都会尽我所能。”虽然小杨不在意,可那些接受过他帮助的老人们可却一直记在心里。

独自居住在华建一村的孤老陈老伯多年来受小杨的帮助最多,由于自己行走不便,陈老伯干脆将家里的钥匙都交给了小杨。2012年2月的一天半夜,陈老伯家的抽水马桶突然堵塞,秽物弄得满地都是。老人只得在大半夜给小杨打去了求助电话。接到电话后,小杨立刻披上了大衣,带上工具,和妻子一起冒着刺骨的寒风,赶到了陈老伯家,为老人解除了燃眉之急。

华建小区的勒二星阿婆今年已经75岁了,由于子女都不在身边,所以家里很多小修小补都要找小杨。就是今年,小杨已经去过她家里四次了。最近,勒阿婆家里的纱窗又被风吹坏了,晚上吱吱作响,老人又找到了小杨,小杨二话不说,直奔老人家里,不一会就为老人修好了纱窗。老人握着小杨的手感激道:“‘小杨热线’真是我们老人的及时雨啊,远亲不如近邻,小杨真比我自己的儿女都亲!”

冯联清主任向记者介绍:“我们华建社区60岁以上的老人有700多位,其中独居老人就有好几十个,小杨和他的服务团队15年如一日的为社区老人、军烈属、残疾人提供无偿服务,很好地弥补了政府工作的不足,小杨真不愧是新时代的活雷锋!”

也曾苦恼,无怨悔坚守不变

其实小杨在多年的服务中也曾遇到苦恼。服务老人的时间多了,照看店里生意的时间就变得十分有限,营业额自然受到了不小的影响,小杨一家至今都还生活在租来的小房子里,生活紧紧巴巴;“小杨热线”刚开通的时候,由于社会的怀疑和与老人们沟通的不顺畅,也曾受到误解和质疑;因为“小杨热线”的服务是无偿的,除了要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外,小杨还要自掏腰包购买各种工具,并花钱为老人更换一些维修的零部件;因为既要经营生意又要提供小杨服务,他照顾孩子和父母的时间变得少之又少。不过这些原因,都丝毫没有减缓小杨为老人们服务的脚步,倒是去年的一件烦心事,却差点让他中断已经开通十几年的“小杨热线”。

虽然小杨一家已经在上海生活了近20年,但随着孩子的长大,户口问题成了他们继续在沪生活的最大障碍。去年,小杨的儿子杨训初中毕业后,必须要回江西就读高中,因为不放心孩子一个人在老家读书,小杨的爱人想要回去陪同照顾。可这样的话,“小杨热线”的团队一下子少了2个成员,就很难再坚持下去了。为了孩子,小杨曾萌生过转让热线的念头,他在网上发布了转让信息,并愿意自掏腰包向“接盘”者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要求只有一个:“对老人的贴心服务不能打折扣!”可几个月下来,始终没有人和他联系。一边是儿子的学习生活,一边是华泾老人的挽留,一边是自己“小家”的未来希望,一边是700多位老人的殷切目光,最后,小杨在两难的境地中还是选择了后者,坚持留在了上海。小杨说:“我在这里已经服务了十几年,早已熟悉了每位老人的困难,老人们离不开我,我也舍不得这里的老人啊!孩子和妻子他们都能理解也支持我的选择。”

为老服务,社会携手递真情

小杨说:“‘学雷锋’是自己这一辈子努力奋斗的最大动力”,但随着服务人数的增加和服务范围的扩大,他也越来越感到力不从心。“个人的力量是十分有限的!”上个礼拜,一名离小杨住所几十公里之遥的老人,在报纸上看到了‘小杨热线’的介绍,就试着给他打来了一个电话。当天下午,小杨就去为这位老人解决了维修困难,可当他回到家时已是深夜。如此远距离的服务,让小杨如何能长期持续?而上海的孤老、残疾人、军烈属和其他需要修补帮助的人又何止千万,小杨的一己之力实在是难以为继。

于是在5月份的安义县驻沪党支部召开的座谈会上,小杨与现场的安义在沪党员们交流了自己的困惑,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加入到他的队伍中来。令人欣喜的是,现场就有多名党团表示愿意和小杨一起行动,成为“小杨热线”的志愿者。更有许多成功的安义籍企业家表示,愿意向“小杨热线”提供资金的支持。而与此同时,小杨居住地的华泾镇文明办的同志不仅身体力行,广泛宣传和学习小杨的事迹,他们还动员华泾十四个社区的居民和当地高校的在校学生向小杨学习。解放日报、江西日报、新闻晚报、江西晨报、徐汇报等多家媒体也对小杨的事迹进行了报道,正感动和感染着更多的人加入“小杨热线”的服务中来。

采访行将结束,小杨说出了自己的愿望,他希望能在几年内,将“小杨热线”推向整个上海,为上海乃至全国千千万万的老人、残疾人、军烈属和其他需要帮助的人服务!